目前,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快速发展,人们的网络使用越来越频繁。浏览网页已经成为公众获取信息和娱乐休闲的重要手段。但在网页浏览过程中,网页恶意代码的存在极大地影响了网络用户的在线体验。为了有效解决这一问题,将分析如何在网页安全管理中建立恶意代码检测方案。通过分析恶意代码的特征,借助词频统计挖掘代码的特征值,及时发现和召回恶意代码,避免破坏网页的平稳运行。
在信息时代,互联网技术在人们生活、娱乐、休闲等行为活动中的比重逐渐增加。网络已经成为公众获取信息和了解世界的重要窗口。但在网络技术逐渐满足人们日常信息需求的同时,恶意代码造成的网络安全事故也严重影响了广大网络用户的计算机安全。恶意代码对网页有很大的破坏性。如果不能在短时间内找到恶意代码,将对网页平台和访问网页的互联网用户造成巨大损失。因此,为了减少恶意代码威胁,网页安全管理人员应建立良好的检测算法,及时发现和根除威胁,确保网页安全。
构建一个网页通常使用ActiveX等控件和JavaScript等编程语言。恶意代码以这些控件和语言脚本为攻击点,在网页运行过程中发现计算机安全漏洞,未经网页运行者同意或知道执行网页中的控件脚本,达到恶意和破坏性的目的。如果用户在访问网页时不小心触发了恶意代码,就有可能导致用户的主机被恶意程序入侵,导致用户计算机系统的注册表设置或程序配置被篡改,计算机资源被恶意窃取或删除,导致计算机死机和数据丢失。恶意代码有两种攻击方式,一种是主动攻击,容易被发现,被防火墙挡住。因此,目前大多数恶意代码采用第二种攻击方式,即被动攻击模式。这种攻击方式通过SQL注入或跨站脚本攻击获得服务器的控制权。获得控制权后,攻击者会在网页的服务器中植入一个iframe标签或JavaScript恶意代码。当用户访问网页时,事先植入的标签或代码被触发,导致多次重定向操作。访问者的访问界面将被迫转移到攻击者制作的恶意网页上。进入恶意网页后,攻击程序会检查访问者计算机的系统环境,找到可能存在的漏洞。一旦发现漏洞可以利用,程序会攻击访问者的主机,执行各种强制操作,如未经用户同意或允许,强行将各种垃圾程序安装到用户计算机上,挤压资源,或修改用户的系统环境参数,导致计算机运行堵塞和数据泄露。
综上所述,网页恶意代码的攻击过程可以分为五个步骤:①将恶意代码嵌入网页服务器;②接收用户请求后触发网页服务器;③用户返回网页时攻击用户浏览器,或重定向操作强迫用户跳转访问页面,进入攻击者制作的恶意网页;④恶意网页检查用户主机系统的安全防护,寻找安全漏洞和攻击机会;⑤触发漏洞后,抢占主机权限,获得电脑控制权,恶意操作,损害用户利益。由此可见,攻击者出于隐蔽性和保密性的目的,往往采用恶意代码被访问者触发并重新启动攻击的被动攻击模式,使得恶意代码具有一定的潜伏性,在网页安全管理中难以察觉。因此,管理者需要加强检测算法的构建,筛选和发现网页中的恶意代码,并及时清除,防止对访问用户的主机造成伤害,造成网络安全事故。